对博士后工作和生活的一些体会——岑松
2015-09-16
当我得知自己被评为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后时,多少有些出乎意外。因为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这项荣誉更应该属于那些已经硕果累累、著述丰厚的教授和副教授们,而我仅仅是一个博士毕业两年多,教学和科研成果并不很丰富的讲师。但意外过后,我却更加体会到学校在鼓励青年教师潜心科研、发展创新方面的决心和力度,不由地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
从事科研工作是我确立了很久的理想,许多年来,我也一直在为自己的这个理想而努力奋斗着。获得博士学位后,摆在我面前的有两条道路,一条是出国深造,另一条则是留在国内做博士后。经过慎重的考虑,我决定选择第二条道路。面对着家人朋友的不理解,我却有着自己的理由:首先,我在博士生阶段所进行的科研工作虽然获得了一些进展,但还有一些研究处于即将成功的临界状态,此时,如果加把劲就可能上一个新台阶,而撒开手,则可能前功尽弃。其次,我认为在博士毕业之后,最好有一个过渡时期,利用这个时期,不仅可以继续完善前期的一些工作,更可以使自己有充分的时间来审视自己未来的工作方向。而中国的博士后制度恰恰提供了这样的一个条件:它不仅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博士后体系,也是最为完善的博士后制度,它以人才培养为目的,为博士后从事科研工作提供了较大的自由空间,创造了许多的便利条件,而不像某些国外所谓的博士后仅仅是高级打工者而已。第三,在国内做博士后与出国深造并不矛盾,因为我们的制度允许博士后期间有适量的出境访问时间,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出国去开阔自己的眼界,丰富自己的阅历,并且如有必要的话,在博士后工作结束后仍可以选择出国留学的道路。
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没有错。凭借着各种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在博士论文工作的基础上,在课题组师生们的共同协助下,我的博士后科研工作层层推进,融会贯通,得到了顺利的进展,迅速获得了一批理想的科研成果,发表了多篇高质量的论文,并出版了自己的第一、二部专著。博士学位论文成果连同博士后第一年的工作成果共同申报,获得了2002年度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同时,作为主要组成部分之一还获得了2002年教育部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即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我的一篇关于复合材料层合板有限元新算法的论文“A new hybrid-enhanced displacement-based element for the analysis of laminated composite plates”受到国际同行专家的好评,被授予“第一届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流体与固体力学会议”青年学者奖,不仅获得证书和全程资助参加会议的奖励,还被推荐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Computers & Structures》上发表(五百余篇正式会议论文中仅13篇)。此外,我的部分研究成果还被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研制的结构分析与设计软件采用,目前该软件在国内已有数千家用户,并已打入国际市场。
博士后阶段是我们由导师指导走向独立科研工作的过渡阶段,为了保证我们工作的顺利进行,国家和学校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有利的政策和条件,例如,设立了专门的“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为博士后科研工作的开展作出了保障,同时,鼓励博士后作为负责人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其它基金项目,使初出茅庐的我们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学校博管办的老师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在每次博士后基金申请之前都对我们进行了大量细致而全面的培训工作,申请时严格把关,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使清华每年的基金获得率都高居全国榜首。处身于这种良好的氛围之中,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工作,多出成果呢?博士后期间,我第一次获得了自己主持的基金项目,为下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我利用假期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境外学术访问,极大地丰富了自身的阅历。
俗话说,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清华大学博士后的业余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有许多难忘的记忆永远留在我的脑海中:还记得自己第一次担任清华大学博士后合唱队指挥,参加在北大举行的中国博士后新年联欢会的情景,还记得自己作为清华大学博士后联谊会理事为大家组织安排各项文体活动,还记得……快乐的时光总是显得那样短暂,而这些都将永远使我难以忘怀。
曾经有人说过,机会只会光顾那些有准备的人。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正处于一个非常有利的时机,国家对科教事业的高度重视,为我们从事科研工作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我们拥有着较为完备的博士后制度,拥有着大师云集的清华园,拥有着全国、乃至世界一流的科研设施和环境,应该说在这种形势下做博士后是幸运的,遇到了迄今为止最好的发展机遇,所以,我们当前的重要任务就是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蓄势待发。有人把博士后阶段当成了自己的休养时期,而我的想法恰恰相反,因为根据我自身的经验,在正式参加工作后,不仅要面对繁重的科研任务,大量的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也分散了部分的精力,反倒是博士后阶段才是效率最高的黄金时期,如果不好好加以利用着实可惜。
以上就是我对自己博士后工作的一些体会,希望能给那些与我有相似经历的同龄人一些帮助和启发。让我们在今后的科研工作的道路上不断努力,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
(作者现为力学系教师)